践行新理念 推动新发展
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现代化强市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潍坊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7年2月15日)
刘 曙 光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潍坊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开拓奋进的五年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全市上下奋力开拓前行、取得显著成就的五年。五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按照“走在前列、起好带头作用”的目标定位,深入实施“四一三”战略重点和“海城河”统筹发展布局,加快建设创新潍坊、文化潍坊、生态潍坊、幸福潍坊,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任务。
五年来,我们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综合实力和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4000亿、5000亿,去年达到5522.7亿元,比2011年增长5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跨越300亿、400亿、500亿,去年达到521.5亿元,增长1.05倍。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8.6∶46.4∶45。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3.1%,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城乡发展更趋协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15%。取得抗旱重大胜利。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被确定为全国100个高铁枢纽城市和36个高铁物流枢纽城市之一。
五年来,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进行,市场体系建设、政府职能转变、司法、财税金融、教育、科技、现代农业、民生领域、供销社等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宽领域双向开放格局加快形成,外贸进出口额跃居全省第3位。
五年来,我们大力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
五年来,我们着力推动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三八六”环保行动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
五年来,我们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全市财政民生投入五年累计达到2113.2亿元,去年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80%。新增城乡就业114.6万人,社保及教育累计投入955.6亿元,科技、医疗、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经济增长趋缓情况下,城乡居民收入较2011年分别增长49.3%和54.7%,全市有42.4万人摆脱贫困。
五年来,我们全面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团结和谐政治局面更加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加完善,地方立法实现突破。统战、群团、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基层民主稳步发展,群众自治机制不断完善。“法治潍坊”、“平安潍坊”建设深入扎实,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五年来,我们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政风持续好转。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不断强化,整治“四风”卓有成效,政治生态得到改善,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新成效,各级领导班子、基层组织、党员干部队伍和人才工作进一步加强。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历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接续奋斗的结果,也是驻潍部队、武警官兵、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海外侨胞、在外潍坊籍乡亲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十一届潍坊市委,向所有参与、关心、支持潍坊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回顾五年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潍坊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潍坊发展,依靠中共山东省委的坚强领导,攻坚克难,积极作为。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遵循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逻辑,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更高质量新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扩大开放,加速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强化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进管党治党走向严紧硬,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这些既是我们的成功经验,也是今后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人均水平还不高,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创新能力不够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偏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民生领域存在短板,维护稳定、防控风险压力较大。全面从严治党力度还需加大,“四风”问题和腐败现象仍需下大力气解决,基层基础还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党员干部担当精神、工作作风还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二、决胜全面小康加快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阶段特征的重大变化,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科学确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要求按照“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思路,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走在前列。省委明确要求潍坊“走在前列、起好带头作用”。这些都为我们谋划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未来五年,我们将迎来建国70周年、建市70周年。这是潍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加速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换发展动能、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是重塑发展空间、厚植发展优势、奋力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关键时期。百年接续,70年接力,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新阶段、新方位,抢抓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实现新跨越。综观国内外形势,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重大突破,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兴起,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加快重构。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成为阶段性新特征,需求结构升级和产业、区域发展分化态势更加明显。我们要把握大势,更加主动地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奋发有为,实现经济总量膨胀、结构优化升级新跨越。国家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和自贸区战略,潍坊作为沿海开放前沿城市,要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深度融入国家开放新战略,实现新一轮开放发展新跨越。我市鲁满欧、鲁新欧等国际运输通道已经开通,济青、潍莱高铁加快建设,京沪二线途经潍坊纳入国家铁路网规划,潍坊被确定为全国区域性高铁枢纽城市和36个高铁物流枢纽城市之一,这些都为潍坊未来发展拓展了新空间,提供了新战略支撑。我们要在宽视野中定位谋划潍坊未来发展,北融南联,深度对接国家京津冀、环渤海与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承东启西,深度融入“两区一圈一带”战略;面向东北亚、走向全世界,着力提升我市区域性中心城市能级,实现我市发展格局的新跨越。
潍坊已经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满怀信心、万众一心,共同开辟美好未来,推动潍坊加速由大变强,实现现代化强市建设新跨越。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走在前列、起好带头作用”的目标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新发展,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强市。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今后五年,要紧紧围绕“一个总目标”,确保“三个走在前列”,着力打造“四个城市”。
“一个总目标”: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幸福,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全面提高,一个富裕文明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强市基本形成。
“三个走在前列”: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转型发展进程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在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程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在此基础上,各方面工作都要高点定位,努力在全省全国创先争优。
“四个城市”:着力打造“产业强市”。打造国内一流的农业现代化基地、国内重要的高端制造业基地和特色服务业基地,形成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打造若干国内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创新中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万亿元,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国内、省内地位更加凸显。
“文化名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城市文明程度位居全国前列,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开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业成为重要支柱性产业,文化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知名度显著增强,文化潍坊、文明潍坊美誉更加声名远播。
“活力城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市场活力充分释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建立,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加有效利用。进入国内创新型城市行列,创新创业活力充分迸发。现代城市管理体系加快建立,城乡社会发展活力充分涌现。
“品质城市”。“品质立市”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工匠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质量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生态环境、社会文明、市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诚信潍坊、品质潍坊成为城市靓丽名片,潍坊成为当地人为之骄傲自豪、外地人羡慕向往的美好家园。
三、在决胜全面小康加快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起好带头作用
要始终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引领,奋力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在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产业是发展之要、强市之基。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按照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振兴实体经济,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加速产业迈向中高端,在全省率先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加速产业迈向中高端。以工业化引领农业现代化,以信息化、服务化及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农业和制造业,加快提升服务业占比、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占比和农副产品加工率、附加值,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推动产业由大到强新跨越。农业是潍坊的优势产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高效绿色农业计划和农业品牌引领工程,加速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突出质量安全,大幅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整建制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以创新引领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种业、信息农业、设施农业,支持发展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农村电商等。提升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经营管理水平,争做“新六产”发展排头兵。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以新技术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完善汽车、动力机械、化工等优势产业目录,鼓励发展一批、改造提升一批、优化重组一批、转产迁出一批、淘汰出清一批,建设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未来。实施专项计划,加速建设国家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基材料产业基地,新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生物基材料三个千亿级和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三个300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服务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其他产业发展的环境支撑,也是民生的基本保障。实施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同步繁荣,传统服务业升级与新兴服务业培育齐头并进。着力培育信息、健康、旅游、养老、文化等新消费热点。规划建设好特色服务业聚集区,打造区域性总部基地、创意设计中心、金融中心、旅游集散中心、信息消费中心、大数据中心和东北亚重要物流枢纽。
加速产业组织迈向中高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基本完成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千亿级企业,形成100亿级、500亿级、千亿级梯次递进的龙头企业群。培育一批世界“隐形冠军”,形成省内、国内、世界接续提升的“隐形冠军”企业群。支持龙头企业全球布局、配置资源,领办特色产业园区和专业配套园区,组建产业联盟,促进产业链垂直整合、要素优化重组、价值链整体提升。 加速产品迈向中高端。全面实施高端高质高效战略,逐行业制订质量品牌提升计划,推动产品档次、质量、品牌一体化升级。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引导企业潜心上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中间产品向终端产品延伸,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延伸,单一功能产品向复合功能产品延伸。鼓励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对标、达标、提标,打造“好品潍坊”。
加速技术水平迈向中高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速企业技术、材料、装备、工艺升级。深入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省行动纲要,抓好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争创“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
加速产业布局迈向中高端。强化全域统筹,实施产业聚集区建设计划,推动关键产业优化布局、聚集发展。把开发区、园区作为产业转型主战场,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专业化服务、企业化运营,突出主业,提升能级,增强服务引领全市发展的能力。高新区要持续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区;滨海区要突出蓝色引领,创新开发模式,争当全省沿海开发排头兵、全市发展新增长极;综合保税区要突出核心功能,强化内外联动,打造引领全市开放发展的综合功能园、示范区;峡山区要探索绿色发展新体制,打造全国生态发展示范区。加快提升已有特色产业聚集区,适时新规划建设一批特色产业聚集区,支撑引领全市发展。
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要抢抓机遇,深度推进“两化”融合、各领域全面“触网”,以信息化提升产业全流程、各方面,发展分享经济、网络经济、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深度推进三产跨界融合,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一产、二产向“微笑曲线”两端提升。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抢抓重大战略机遇,争创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市。
(二)加快构筑现代城镇体系,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优化区域布局,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升城乡品质,促进更高质量更高层次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自觉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城镇化发展全过程,加速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严守生态红线。实施绿色发展“十大工程”,推进生产生活绿色化,推广绿色动力、绿色工艺、绿色消费,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健全环保责任制和追究制,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阶段性排放标准,强化重点区域流域治理,推行“河长制”,严厉查处环境违法案件,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确保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开展全民节水行动,建设节水型城市。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加快建设美丽潍坊。
加速蓝色跨越。深入实施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全域统筹、突出滨海,增创蓝色发展新优势。建设大港口。加大投入,多元办港,港、区、路综合配套,打造区域性特色大港。培育大产业。突出临港经济、海洋动力、绿色化工、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旅游等,抓好大项目、引进大企业、建设大园区,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极。营造大环境。瞄准宜业宜居目标,改良生态,优化环境,完善配套,提升功能,增强生态承载力、环境吸引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突出中心引领。对标一流、加速转型,提升中心城市能级。落实“城市工作十大专项行动”,实施新一轮提升市区计划,更高品质规划、更高质量建设、更高效能管理,推动城市走向中高端。突出做强。坚持中高端产业和产业中高端定位,突出总部经济、服务经济、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全面落实市区产业规划,完善产业更新机制,优化布局、统筹协调,突出抓好已有十大产业园区提升,新规划建设十大产业聚集区,支撑产业持续更新。推动各区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放大优势,奎文区要突出金融创新发展,着力打造半岛地区重要金融产业聚集区及高端商务区;潍城区要顺势而为、增强实力,打造半岛地区高端物流聚集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坊子区要加速膨胀总量,建设高端制造业聚集区和生态文化休闲区;寒亭区要抢抓机遇,打造全市总部经济聚集区和全国高铁物流创新发展试验区。着力做优。实施城市规划提升计划,优化市区规划和管理体制。优化城市开发体制,引导房地产业及各类开发转型升级。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做好事业、强化产业,大力提升教育培训、健康医疗、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物流商贸、金融服务功能,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有序推动大片区改造,配合高铁枢纽建设,统筹食品谷、潍坊总部基地,规划建设好高铁新片区,打造市区北部隆起带;实施火车站南广场片区综合改造,形成城市功能新板块、城市提升新地标;加快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步伐,打造城市功能核心区,提升城市发展新能级。着力治堵治霾治乱。全面优化市区交通组织,有序优化城市路网体系,优化发展公共交通,打造畅通城市;严格环境质量监管,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扎实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治理违章建筑等城市痼疾。扎实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和危房改造,加快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全面做活。深化市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全面理顺市、区、街、社区及开发区(园区)权责,增强各层次发展活力;加快城市国际化步伐,提升城市开放度和吸引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先行区,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扎实推进法治化、人性化、精细化、智能化、协同化管理,提升城市管理品质。
推进一体两翼。坚持“七城一体”,推动滨海区、寿光、昌乐、安丘、峡山、昌邑与中心城区一体布局、相向发展,强化规划统筹、交通联结、功能互补,打造半小时经济圈,构建组团式发展新格局。着力强化“两翼”,支持东翼诸城、高密高点定位,打造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青潍组团式发展先行区;支持西翼青州、临朐瞄准一流,建设有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和文化旅游、休闲养生产业创新发展试验区。
强化基础支撑。适度超前规划建设现代综合交通、新型能源、水资源保障、信息服务体系,为城市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重点推进济青高铁、潍莱高铁及枢纽配套工程、机场迁建及临空产业园、港口综合配套工程、潍日高速、济青高速改扩建、城海快轨、市区轨道交通、市区快速路网、疏港铁路十大交通工程和“特高压入潍”、黄水东调等重点工程,推动京沪二线、沿海通道等早日开工,支持发展海水淡化和重大节水工程。
统筹全域发展。坚持城乡一体、陆海统筹、产城融合,构建全域统筹发展格局。顺应自然禀赋、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突出南部山区生态涵养功能和绿色发展方向,推动退耕还林、造林绿化和绿色产业发展,打造南部生态涵养区及绿色产业隆起带;加速胶济铁路沿线区域产业转型、城市升级,提高经济实力、人口聚集度,打造中部充满活力的中小城市群和高端产业隆起带;坚持统分结合、陆海统筹、“三北”统筹,生态与产业、城镇统筹,打造北部沿海蓝色产业带、滨海特色城镇带、滨海风光旅游带,加快建设滨海海洋经济新区。
县域经济是我市传统优势和未来发展的关键支撑。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创新驱动、创业拉动、龙头带动,促进产业聚集、园区转型、品牌培育,持续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支持寿光、诸城高点定位、乘势而上,巩固提升全省县域经济排头兵地位;高密、青州加速转型、提档升级,在全省全国跨越赶超;昌邑、昌乐加速提升实力,奋力进位争先;安丘、临朐在全省寻标定标,加快崛起。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关键节点,要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突出赋能强权、强化支持,加速培育一批新生小城市和特色小镇,打造镇域经济新板块。完善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政策体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人地钱”三挂钩机制,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快推进“三个市民化”,实现55万外来务工人员、70万城中村城边村原有居民、35万就地转移就业人口完全市民化。城乡社区是联系服务群众的基本单元,要健全设施、强化服务,完善治理机制,建设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市民生活家园。扎实推进农村“七改”,深入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发展动能接续转换上实现新突破。抓发展就要抓创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把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统筹推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主导的创新机制,以企业为主体决策项目、确认价值,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强化政策支持,培育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让驻潍高校与潍坊其他院所享受同等政策,支持他们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开放合作。推动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北航歌尔智能制造研究院加快落地,支持建设高层次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发展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打造优势产业创新发展中心。充分发挥我市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完善服务链,打造特色产业创新发展中心。立足农业基础优势,突出种业研发及产业化、智能控制、设施农业及水肥一体化、土壤改良及化肥农药减量化、农业产业化及“新六产”培育、农业废弃物利用及绿色农业发展等,发展专业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建立十大创新公共基地,加快寿光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中心。我市制造业基础雄厚,若干领域在全国全球技术领先,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高端发动机、高端农机、光电声电及VR、自动变速器、智能机器人、海洋动力装备等优势领域,整合创新资源,高水平建设好工业研究院,重点打造十大产业创新中心。同时,科学预测我市产业发展趋势,依托骨干企业和高端团队,适时组建好十大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中心,抢抓创新发展主动权。
强化金融创新。金融是社会运行的血液,是关键性新兴产业,是转型发展的关键支撑。把金融创新作为战略性措施,纳入全市创新体系,制订实施新一轮金融创新发展计划,完善金融体系,加速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打造金融高地,建设全省乃至全国有活力的金融创新发展先行区。加大金融市场主体培育力度,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加速创新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民营银行、保险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特色金融机构,加大产业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资产管理等扶持力度,发展总部金融经济。实施资本市场“千亿融资计划”,保持企业上市(挂牌)数量、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重全省前列。提升东亚畜牧产品交易所、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等平台功能。抢抓开展国家产融合作试点机遇,促进产业金融突破发展,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产业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稳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范围,打造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推动文化艺术资源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推进文化艺术金融做大做强。推动金融率先开放发展,加大境外金融机构和战略投资者引进力度,推动地方金融机构“走出去”,提升金融国际化水平。健全金融风险防控机制,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改革,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建立与中科院、清华、北大等知名院校深度合作机制,强化与国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对接合作,完善中美、中以科技成果转移平台,布局一批新的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合作平台。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创建知识产权强市。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鸢都创业创新工程,制定众创空间发展规划,构建以众创空间、众创政策、众创服务、众创制度为重点的众创体系,打造特色创业孵化集聚区;推进“双创”政策进高校、进院所、进企业、进社区,支持大学生、退役军人、转岗职工、进城务工人员等投身创业,鼓励各类专业人才引领创业,激励在外人才回乡创业,建设创业型城市。
构筑区域人才高地。把人才作为创新创业创造的第一资源,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突出抓好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培育。支持市内大学膨胀发展、提档升级。大力实施招院引校计划,新引进一批大学或研究生院,建设科教创新园区。加紧山东海洋科技大学建设。深化鸢都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实施海外专家引进计划和国内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造就大批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的优秀企业家。创新人才发展机制,设立专项基金、创投基金,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四)着力推动先进文化繁荣发展,在增强文化软实力上实现新突破。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施文化工程,发展先进文化,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实施文明提升工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已有文化资源,规划建设革命传统、改革开放、廉政勤政教育阵地,强化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培育新时期潍坊精神,形成全市人民共同精神家园。用好新媒体,拓展主流舆论传播空间。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扎实推进“诚信潍坊”建设。选树潍坊好人、道德模范、各类典型,大力弘扬先模精神,聚积向上向善力量,持续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划建设、改造提升市博物馆、美术馆、名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加强镇村特别是落后地区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企业、校园、社区文化,弘扬创新、开放、孝德、包容文化。繁荣文艺创作,打造文艺精品。开展全民阅读,打造“书香潍坊”。
实施文化产业培育工程。大力培育领军企业,抓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规划建设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加大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招商力度,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打造新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争创国家文化金融合作发展试验区。
实施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度挖掘、广泛传播潍坊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保护好革命文化纪念地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在宽视野中定位把握潍坊文化,深度挖掘潍坊文化历史价值,编好讲好潍坊故事,传播好潍坊声音。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推动潍坊文化走出国门。
实施文化品牌打造工程。打造潍坊地域文化品牌和历史文化、民间艺术品、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及自然遗存等系列特色品牌。将文化元素纳入城镇化建设和城市规划设计。挖掘提升世界风筝都、中国画都等品牌价值。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五)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上实现新突破。认真落实中央、省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扩大开放,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各项改革的重中之重,突出定向、精准、有度,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分类施策去产能,加快腾笼换鸟;突出重点去库存,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升级,降低工业产成品库存;多措并举去杠杆,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化解政府性债务,降低全社会杠杆率;坚持不懈降成本,把“711”专项行动任务落到实处;加大力度补短板,推动产业结构、自主创新、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生态环境等突破发展,增强发展协调性。
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培育发展资本、产权、技术、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促进建设用地、环境容量、水资源等优化配置。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综合改革试验区。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项目全流程网上运行机制,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大抓项目的发展导向,以项目为抓手,促进全市增加投量、优化投向、加快投速、提升投效。大力加强政务、法治、人文、服务环境建设,持续优化发展环境,严查损害发展环境的各种行为,努力打造效率最高、收费最少、综合成本最低的一流营商环境。
统筹推进其他领域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公平正义。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对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范围,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协同推进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事业改革。我市承担的中央和省各项改革试点,要在依法合规前提下,真改真试、真破真立,取得更大成效。
高水平推进双向开放。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扎实推进理念、产业、企业、城市、人才、规则国际化,推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城镇化、科技、文化等重点领域率先提升开放水平,外贸、外资、外经、外包、外智、外标各领域统筹协调发展。实施外贸转型升级专项行动,提高品牌商品、资本品出口比重,推动加工贸易提质增效、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深入实施利用外资十项计划,更宽领域、更高质量、更大力度利用外资。支持有条件企业在全球范围优化布局,开展国际并购、资产重组、合作研发、品牌合作,加快企业国际化进程。深度对接国家“一带一路”、自贸区等开放战略,加快建立海外战略支点城市网络,积极参与国际大通道建设。积极复制推广国家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加速对接引进国际规则和服务体系,规划建设一批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疗机构,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六)着力构筑民生保障体系,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实现新突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安危冷暖放在核心地位,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坚持就业为本、教育优先、健康为要、社保兜底,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促进就业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就业”服务新模式,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去产能转岗再就业职工等群体就业工作。完善支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措施,强化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打造教育名城。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促进均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为目标,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巩固基础教育在全国领先地位,改善办学条件,基本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和入学难等问题。推进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实施高校特色发展计划和重点建设工程,加大各类高等教育资源引进力度,促进高等教育繁荣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管理机制创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建设健康潍坊。编制实施健康潍坊2030规划纲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基层医疗体系提升工程,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形成比较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规划建设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和健康城。加强医疗质量监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设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放开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发展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完善社保体系。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深入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完善民生综合保险、职工大病保险制度,配合做好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工作,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制度体系,整合农村五保供养和城市“三无”人员救助政策,提升城乡居民保障水平。加强住房保障,加快农村危房改造,让老百姓住得安全舒心。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统筹推进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扶贫搬迁、社保兜底,确保2018年贫困户全部脱贫、省定扶贫重点村全部摘帽,并形成长效机制,决不让一个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
(七)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在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扎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工作创新发展。加强党管武装工作,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深化双拥共建,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潍坊。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按照授权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提高立法质量。推进依法行政,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健全阳光司法机制,维护司法公正。扎实开展“七五”普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治机制,建立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大力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加强社工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作用,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和服务体系,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依法做好信访工作。深化信息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效预防和惩治犯罪。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以基层为重点的生产、金融、社会、互联网、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提高本质安全发展能力。
四、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严格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坚持严字当头、实字托底、标本兼治、步步深入,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
(一)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注重提高政治能力,坚定站稳政治立场,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对党绝对忠诚,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确保潍坊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二)着力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好干部标准,严把政治关、廉洁关,公道公平公正地评价使用干部,重用想干事、敢担当、能破难、善干大事要事的干部。注重在一线考察干部,用实绩评价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和复杂环境中检验干部。多途径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高政治素养、领导能力和专业化水平。选优配强领导班子,优化专业、知识结构,科学配置干部资源,增强班子整体功能。以对历史和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用心用情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
(三)严格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落实《准则》,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落实地方党委和党组工作条例,完善重大决策制度,提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确保党的组织生活经常、认真、严肃。坚持党的事业为重、团结为重、大局为重,在干事创业中增进团结、评判优劣。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使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让党员干部习惯在相互提醒和督促中进步,不断提高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四)夯实筑牢党的基层基础。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增强基层本质安全能力、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完善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制度,压紧压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扎实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党群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统筹抓好城乡社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激发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党组织活力,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面覆盖、有效覆盖。从严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完善推广党员积分制管理办法,健全党员退出机制,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纯洁性。
(五)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驰而不息纠治“四风”,着力治庸、治懒、治散和为官不为、为官慢为行为,及时查处典型案例,引导各级谋实事、破难事、抓大事,在攻坚克难、服务群众中锤炼作风、提升能力。大力倡树说真话、讲实情、用实功,坚决反对假大空。完善落实党员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建立“亲”“清”政企关系。抓住想干事、敢干事两个关键点,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健全正向激励机制,落实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
(六)深入推进反腐倡廉。落实各级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突出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着力构筑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长效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加强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教育,教育党员干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全面加强纪律建设,挺纪在前、执纪从严,严格执行党章党规党纪,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增强纪律执行力。加强党内监督,健全监督体系,扎紧制度笼子,完善派驻、巡察制度,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坚持零容忍、无禁区、全覆盖,严查顶风违纪和腐败问题,强化标本兼治,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严格落实问责条例,以问责促担责,让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成为常态。
同志们!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起点、新征程、新机遇、新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富裕文明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强市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